汉朝的历史知识,汉朝的历史知识点

gkctvgttk 2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知识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朝的历史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有没有讲汉代历史比较好的书?
  2. 了解西汉历史,除了《史记》之外,还有哪些正史?
  3.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没有汉代历史比较好的书?

推荐一本通俗易懂秦汉史书《秦汉帝国》,是一本普及秦汉历史的优质好书。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历史学家日比野丈夫撰写的秦汉历史著作,讲述了从秦始皇出生一直到董卓之死为止,横跨了战国后期、秦、西汉东汉三国前期400多年的历史。

了解西汉历史,除了《史记》之外,还有哪些正史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由刘邦建立

汉朝的历史知识,汉朝的历史知识点-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了解西汉的历史,除《史记》外,还可以从《汉书》、《资治通鉴(汉纪上)》两本正史中了解。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经传体断代史。班固经过20余年的努力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后因事入狱,永元4年死在狱中,《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固妹妹班昭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汉书》历时40多年终于完成。

《汉书》有记叙西汉帝王事迹的“本纪”12篇,各类人物生平及少数民族、外国情况的“列传”7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志”10篇,史“表”8篇,全书共100篇,80万字,记载汉高祖刘邦6年至王莽地皇4年,共230年的历史。

汉朝的历史知识,汉朝的历史知识点-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资治通鉴(汉纪上)》由北宋司马光所著,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历史人物评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至后周显德6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


首先,感谢邀请!《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轩辕皇帝汉武帝年间的史事司马迁这个人很猛,为什么说很猛呢?东汉的时候班固也写了一部《汉书》,这本书写的是刘邦到王莽的事情,自己所处时代的事情,他不敢说,但是司马迁连老大的坏话也敢说,所以说汉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将司马迁施以宫刑,也就是把他给阉了。知道汉宣帝时期,才将《史记》公之于众,所以说《史记》相比较还是客观的。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主要是察举制,亦称推举制。汉朝自汉武帝,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故特制孝廉科。也就是地方官员州长、牧长之类往上级往中央随时随地考察选取人才。然后再经经考核认命官员。配套的官制三公九卿制。公卿世家中养着一群幕僚,幕僚又可以相互推荐低层人才。

汉朝的历史知识,汉朝的历史知识点-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三国时也是如此的,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什么卧龙凤雏,贤人良将,都是被公卿幕僚们推荐给君主的,刘备三顾茅庐前,中间还要有水镜先生、徐庶等的举荐,这诸葛亮也就被选***成了他的忠将良才。察举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弊端已经十分突出了,土地兼并严重,往上举荐人才的通道也被世卿大家族大地主阶级垄断,造成地方拥兵自重,潘镇割据,八王之乱。到了隋唐时,科举制就渐渐取代了察举制。

科举制设立于隋朝,汉代选拔人才自然无法通过科举制,但它却有一套选人机制。汉代的选人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从太学中选拔优秀人才;二是利用“乡举里选”,从地方挑选人才到中央。

太学是汉代国家最高学府,在太学[_a***_]的学生叫太学生。太学生学满后会有个考试,当时称为“科”,总共分为两等,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郎指的是在皇宫里的侍卫,主要服务于皇帝。待这些郎官在皇帝身边服务几年,遇到***需要人员,就在郎官中挑选分派。吏是地方长官的佐官,考乙科的太学生必须回本乡***充当吏职。汉代官吏的任用有一规则,地方长官一律由中央委派,郡县的佐官必得本地人充任。

所谓的“乡举里选”,说的是地方可以时时向中央推举人才。这样的推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无定期的。当国家遇到什么大事时,朝廷常常下诏让地方推举贤人。如新皇登基,或大灾荒。这些被推举来的人被称为“贤良”。贤良们到了朝廷,朝廷会提几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叫做“策问”。然后朝廷再根据他们的回答情况,分别挑选任用。

二是特殊时期。比如朝廷需要出使西域,出使匈奴,需要有人通晓匈奴语和西域语言的人;或者黄河决口,需要具备治水知识的人。这时朝廷就需要下诏征求符合条件的人才。地方知道有这种人才的,可以向***推举;还有认为自己拥有这方面的才能,也可以自己报选。

三是定期的。这种定期推举人才的就是“举孝廉”。汉代以孝治天下,历来都诏令地方官察举孝子廉吏,但地方官响应并不是很积极。汉武帝时,曾下诏责问地方官。并下令公议,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官应受处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定期向朝廷推举人才的制度。

察举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中包括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明经,有道等科目的考试和推举。虽然西汉初年受战国选贤风气的影响,高祖即位之初就下诏征召贤能人才,汉文帝也曾下诏求贤能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但是,察举真正成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那是在汉武帝时代,由董仲舒提出来的。

董仲舒认为,当时的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者“赀选”。而这些人未必就称职,所以他建议由各地地方官员每年选择吏民中的贤能者二人推荐给朝廷,武帝***纳了这一建议,并于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举孝者,廉吏各一人。西汉末年到东汉,孝与廉逐渐合为孝廉,这便逐渐形成为定制。到了东汉和帝时代,又更改为按照各郡的人口比例定出应推举的人数:人口满二十万的郡每年推举一人;多于二十万的则按照每二十万举一人的比例递增;不满二十万的郡每两年举一人;不满十万的郡每三年推举一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汉代除孝廉以外的其他诸科都是特科,若干年才推举一次,或者是偶尔实行。当然,除州郡以外,中央王朝的三公,九卿,列侯都有权向朝廷推举人才。这样,察举的对象大多是公卿或者郡县的属吏,还有那些精通经学的儒生和具有高尚德行的处士。凡被察举的孝廉或者其他诸科的人,到京城后还要参加课试,通过者才能为郎。再由郎逐渐地升为令,长,丞或者三府掾属。

到了东汉前期,随着政治的日益***,察举不实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权贵富豪的请托,被推举的大多是那些无德无能的达官贵人子弟。所以,到汉章帝时不得不下令:凡举为茂才,孝廉者,到京师后由公府再进行测试,合格的方能充选。顺帝时被推举的只能是儒生,要用经学来考试。出身官吏的则要考以笺奏,同时规定,应举人的年龄必须满四十岁。后来,随着政治的日益***,又规定:侍中,尚书宦官的子弟不能参加察举推荐。但由于宦官和外戚的轮流执政,这些规定并未能真正落实。特别是东汉末期,由于请托公行,课试根本不起作用。察举便逐渐地有名无实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的历史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的历史知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察举 推举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