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时期发生的历史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朝时期发生的历史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工代赈的历史典故?
中国自汉代以来就存在着“以工代赈”的经济思想,早在公元前2002年,西汉戴圣编纂《礼记·月令》篇中就有“季春之月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的记载。
《汉书·食货志下》“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清会典.户部》“恩赏地……有赈田,贵州有之”《后汉书·质帝记》“方春戒节,赈济乏厄”。都为以工代赈的“赈”字作了最好注解。正如郑玄所注“振,犹救也”。
三国演义中关于汉武帝的故事?
董卓听说在汉武帝的陪葬品中,有治哑巴病的偏方,大喜过望,便命手下大将吕布去汉武帝的陵寝中查找。
当年,汉武帝即位不久,便开始了修建茂陵的工程。他每年都会把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拨为修陵工程款。后来又加增到二分之一,费时50多年才完工。
《三国演义》是一本描述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小说,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皇帝之一,所以《三国演义》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汉武帝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些情节是描述汉武帝的。其中一章叫做“青梅煮酒论英雄”,讲述了汉武帝在皇宫之中与大臣们谈论天下英雄的故事。此外,还有一章叫做“刘邦攻占长安”,讲述了汉武帝在攻打刘邦的过程中占领长安的故事。
另外,《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些关于汉武帝的描述是来自于历史上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例如,其中有一段描述汉武帝在位期间如何推行儒家思想,如何选拔官员的故事就是来自于历史上的传说。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关于汉武帝的故事并不是主要的内容,但是这些故事仍然能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传统。
一雪前耻故事典故?
《战国策·燕策二》:“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 周文 用 吕望 於屠钓, 齐桓 起 宁戚 於饭牛,雪耻蒙光,去辱居贵。” 清 冯桂芬 《制洋器议》:“有可自强之道,暴弃之而不知惜,有可雪耻之道,隐忍之而不知所为。” 老舍 《四世同堂》三九:“你们须忍耐,坚强的沉毅的忍耐,心中永别忘了复仇雪耻。”
可见,雪是洗的意思。应该是引申意,雪本洁白,名词动用,使自己的耻辱洗去,洁白如故
万历犁庭扫穴典故?
把庭院耕成田地。把里巷扫荡一平,比喻彻底摧毁敌方居住之所。语出自西汉论述汉胡关系的上书。扬雄说:“往年汉朝发兵平定西北大宛、西南姑缯、东北乌桓、朝鲜、南方两越等边地的征战,短的不过用个把月时间,长的也用不了半年,就耕平了它的庭院,扫荡了它的里巷,彻底摧毁敌方,在那里设置郡县,纳入汉朝的版图,就像乌云吹散,席卷而去一样,毫无后患。
后用为彻底摧毁敌方之典,也称作“犁庭扫穴”。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 人,西汉官吏、学者。
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5年),匈奴派使臣 出使汉朝,说单于准备前来朝拜。当时哀帝正在 生病,有人认为,单于来朝不利于皇帝,其理由是: 单于每次来朝,汉朝都发生过大灾大难。
还有人
认为单于来朝要增加不少礼仪上的开支,与其白 花冤枉钱,不如干脆回绝。
时任黄门郎的扬雄上书皇帝,提出了不同意 见。他说:“我听说,善于治国的人都是事先将祸 患根除于大乱之前;会用兵的人在接战前就已从 思想上打败了敌人。
现在单于来朝是表示友好, 我们拒绝他,就等于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裂痕,这 是很不利于汉朝的事情。匈奴是一个非常强桿的 民族,秦始皇时期,因为有蒙恬那样的大将镇守边 关,匈奴才不敢进犯。 后来汉高祖亲统战将千员, 雄兵三十万征伐匈奴,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险些 当了俘虏。
汉武帝时又几次征讨,卫青、霍去病等 大将苦战了几年才把匈奴摧垮,但匈奴仍不肯称 臣。现在匈奴主动称臣,我们应该珍惜才对。汉 兵过去与其他小国打仗,短则十天,长则半年即能 将对方王庭荡平、住房摧毁(近不过旬月之役,远 不离二时之劳,固已犁其庭,扫其闾);而匈奴则不 同,他们是劲敌,绝不是十天或半年所能取胜的, 我们不应该轻视他们呀!”
哀帝***纳了扬雄的意见,允许单于来朝,并赐 扬雄黄金十斤。 此后很长的时间里,汉、匈边关相 对安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时期发生的历史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时期发生的历史典故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