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八下第十四单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八下第十四单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中世界历史上册共有几个单元?
七年级上册历史共四个单元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汉代十四州分布形成原因?
汉代南方的州看着大,其实很多地方都没完全开发.比如荆州,荆州南部只有四个郡,都是半开发状态.那么人口就比较稀少,人口少,就不需要再另派官吏管理.所以那里一个官就管很大地方.所以南方的州就小.北方被开发的时间长,像黄帝时候,黄河流域就已经被开发了.所以到了汉代,北方人口稠密,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需要大量的人员把北方地区分割开管理.所以北方的州看起来就小.但比南方的州要富裕一些
你多算了一个雍州,两汉大部分时间都没有雍州,王莽时期还有东汉末年起才有这一州.西汉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共十三个刺史部,外加司隶校尉部,一共是十四部.东汉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交州共十二个刺史部,外加司隶校尉部,一共是十三部,俗称为十三州.另外,京城及其周围地区所属的司隶校尉部地位相当于一州,所以在三国时期改名为司州,但只有司隶校尉部、司隶、司州三种说法,称为“司隶州”是错误的,这个称呼是历史上根本没有的.
六郡指的是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六郡八十一州绝对不是三国时期真实的行政区划,是虚构的.《后汉书·地理志》对于各个郡下面的城的数量也有记载,分别是:九江郡-14;丹阳郡-16;庐江郡-14;会稽郡-14;吴郡-13;豫章郡-21,这样算下来,一共是92县(城).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豫州 ,兖州 ,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魏国占据了 幽州(北京及近郊如天津,公孙瓒故地)、 冀州
汉代的西域36国都到哪儿去了,现在还有存在的吗?
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地区被称为我国古代西域,但也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上西域指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上西域指通过今新疆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等广阔地区。
狭义西域地区受高山盆地及沙丘影响,人们散布在绿州上。这里是中原与西方国家联系的必经之路,沿着绿洲形成了通道,通道上的居民通过贸易而繁华。通道就是“丝绸之路”。
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状态,到公元前5世纪,这些地区逐渐繁荣,到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天山北部一些小国受到匈奴侵略。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作战。为孤立匈奴,汉朝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统计竟然经过了30多个国家,回来汇报整理,汉朝称之为西域36国,分别是:
(1)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2)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3)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自治县;
(4)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5)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6)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7)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随着历史的变迁,沧海都变成了桑田,汉代管辖之下的西域三十六国,自然也就不复存在。正所谓大浪淘沙,不知淘尽了多少沙子,但却可以数得清剩下的金子。
西域,一片充满神秘的土地,大国星罗棋布、小国林林总总,一城一地,一花一草,仿佛置身于世外的桃源。
我们习惯上把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而实际上,西域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广袤、悠长的多。西汉时期,西域是指从玉门关、阳关以西,直至中亚、或更远的地方。远到难遇故人,远到绝望,远到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
中原与西域联系密切,物资来往频繁,西域的玉石、马、骆驼,中原的铜器、丝绸等都是两地人民喜爱的珍品,因此贸易量很大。
秦汉以前,居住在甘肃河西走廊带的古老民族主要有塞种人、月氏人、乌孙人等,开始西迁于伊犁河一带。匈奴人崛起后,其势力不断向该地区扩张,塞种人被赶到了达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林循、捐毒(今帕米尔以北)一带;乌孙人则赶走月氏人,月氏人占领大夏人的地盘,最终乌孙人在匈奴人的帮助下占据伊犁河流域。从此这些民族开始定居于西域地区,并成为当地实力强大的民族。
通往西域有两条道路。一是西出阳关,过戈壁、沙漠、大盐泽(今罗布泊),途经鄯善地区(今新疆若羌一带),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西行到莎车,这是通往西域的南道;另一条道出玉门关,通过白龙堆(今新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之间的戈壁滩),经过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古城)及尉黎(今新疆巴音郭楞),沿天山南麓顺着河西行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为北道。
西域三十六国特指的是葱岭以内的一些小国家。分布于南道的国家,有娡羌、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莎车等。在北道附近安居的国家,有疏勒、尉头、温宿、姑墨、龟兹、乌垒、渠黎、尉犁、焉耆、危须、山国、狐胡。南北道以西的地方,有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薄犂、依耐、无雷及南兜。天山山后有姑师、劫国。
从疏勒河往西走,翻越葱岭,可到休循、捐毒、乌孙、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奄蔡(今顿河上游)。从莎车翻越葱岭后,可到大月氏(今阿姆河上游地区)、安息(今伊朗)、大夏(今兴都库什山西北地区)、罽宾、身毒等国。
西域诸国多数为定居生活方式,居民从事农业、畜牧业为主,有城郭庐舍。一般而言,这些国家人口都比较少,多数有几千人到两三万,少则有几百人,因此一城一国和现象很普遍。龟兹做为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也不过八万人上下。这些小国设置了简单的军事机构,服从国王领导,军队也是半耕半兵。
[_a***_]帝时期,为统领西域三十六国而设置了使者、校尉,汉宣帝改置都护,到元帝时又添设了戍己校尉二人,屯田于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东)。哀帝、平帝时,西域分裂为五十五个小国。王莽称帝后,与匈奴关系恶化,西域诸国断决与王莽的新朝来往,并投靠匈奴。然而匈奴对诸国横征暴敛、肆意欺榨,西域诸国不堪重负,东汉建立后,纷纷遣使来投,请求汉王朝再次统领各国。刘秀忙于稳定国内局势无暇顾及,西域各国自乱阵角,进入混战。首先鄯善兼并了小宛、精绝、戎卢、且末等国,于阗则占据了渠勒、皮山,车师国出借机吞并了一些小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八下第十四单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八下第十四单元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