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被谁替代了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被谁替代了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族和汉朝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今天的中国人之中绝大多数人是汉族,我们说的是汉语,我们写的是汉字,我们夸奖一个人的时候会说这个人是英雄好汉,就连潘金莲之类的去偷人,都叫偷汉子。为什么呢?这当然是和汉朝有关了!
在先秦,七国争雄期间,各自的百姓对自己的国家都有很强烈的认同,比如楚国人自称为楚国,而秦国人自称肯定是秦人。秦国存在了好几百年的时间,秦国处于七国的西部,他们在和更西方的人们打交道的时候,使用的就是秦人这个自称。“秦”字的拼音可以写作chin,后来西方的百姓就在"chin"后面加了个语缀就成了“china”,这个称呼一直被使用到了今天。
秦始皇画像
不过对于整个华夏地区来说,其他的人们却并不认可“秦”这个称呼。作为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的时间。他们还是更认同自己原来的国家。所以等秦始皇一死,天下立即恢复到战国列国并争的状态之中。最后一个出生在楚地的人刘邦夺取了天下的控制权,登基称帝。他在称帝前的身份是汉王,于是新的王朝就叫汉朝。
汉朝建立之初,天下也还很不稳定,中央***的控制力也还很弱。后来经过了一百多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中央***的绝对权威才被树立起来。在这一百多年间,汉朝统治者***取了非常稳妥的统治策略,并不像秦始皇那样急于求成,而是用了四代人的耐心来巩固对天下的统一。最终使得汉朝没有步秦朝的后尘短命而亡。就这样,西汉王朝从刘邦建国到灭亡持续了两百年的时间。即便是从汉朝中期算起,也统一天下一百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天下的百姓确立了对汉的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他们认同自己所在的地区是汉朝的一部分,而自己也是汉朝的臣民。在与其他地区的人们交往之中,他们更愿意使用汉人这个称呼。
西汉王朝虽然后来被王莽取代了,但王莽的新朝存在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就崩溃了。而新政权的建立者刘秀一方面是刘邦的子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合法性,他所建立的***也叫汉,他宣称自己就西汉王朝的合法延续。后面这个汉朝就被人们成为后汉或东汉。东汉王朝又持续了两百年。更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的身份认同。之后,在中国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众多的王朝。比如晋朝的时候,百姓肯定会觉着自己是晋人,唐朝的时候,百姓觉着自己是唐人,宋朝的时候百姓觉着自己是宋人。但,他们在这一个认同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持久的认同,这个身份就是汉。不仅是原来生活在汉朝疆域内的百姓认可这个称呼,就连周边少数民族百姓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他们也会认可自己***的身份。我们今天的很多姓氏,其源头都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现在都认可自己是汉族。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你的推测非常对,***的称呼就是和汉朝有关!
当然有,而且关系很密切。正是因为有了汉朝和汉朝的强大才有了***的说法。
因为秦的大一统后中国人本应该称为“秦人”,奈何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虽然在国内有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对外行动因为国内因素就停止了。
而继承者“汉”朝,结束国内问题后,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对外行动,那就是向北攻打匈奴,西羌,向南收复百越之地。向西开拓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经济往来。而那时的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称为“汉使”,汉朝的人都被称为“***”。而且汉朝存在时间长达400多年,在国外的人对这个名称也深刻于心。
“敬你是条汉子”,中的汉子也和汉朝有着深刻的联系,因为在对外行动中汉朝军队作战十分勇猛,得到了崇尚武力的蛮族的认可和畏惧。汉子从此就成了是对别人的敬称。
这个问题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汉族这个称呼与汉朝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汉族最早的主体就是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
秦始皇统一华夏民族***取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等措施,始华夏族真正做到了同根同源。所以当时的华夏族也被西域各国称为“秦人”,但是秦王朝的国运太短,只有几十年,秦国灭亡后,“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
两汉的国运很长,达到400年,汉朝远逐匈奴千里之遥,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西域诸国影响力巨大,当时西域留有驻兵,这些华夏族驻兵被称为“汉兵”,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的称呼传到西方,逐步成为华夏族的代称。《中国民族简》记载:“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在中国几十个王朝当中,汉王朝的威信在汉民族心中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中国的版图基本上在汉武盛世奠定,儒家文化在汉朝被正统化,汉朝国力之强盛,影响之深远,使得它的精神魅力深深地融入了汉民族的血液中,汉民族以汉朝国号为荣,故而以之自称。
曹魏是如何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取代汉朝的?
所谓“借壳上市”,是一个金融术语,指一家母公司通过把资产注入一家市值较低的已上市公司(壳公司),得到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在上市之后,该壳公司通常会被改名。曹魏代汉就能够看成一次成功的借壳上市。面对东汉这家已经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曹丕不断买入公司股权,架空公司老总。当曹魏集团能够顺势上位之后,东汉这家公司就可以关门歇业了。
经过黄巾起义的致命打击,东汉这家百年老店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诸侯豪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一代枭雄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把汉献帝把持在自己的手里。作为大汉丞相,曹操掌握着东汉最高权力,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也想让[_a***_]集团直接上市的,但是在当时大士族的反对下,曹操还是没有踏出着最后一步。当时曹操自封魏王,将治所设立在邺城,此时东汉的行政中心实际上是在邺城,全国的军政律令均出自邺城,东汉的***威严down到了谷底。
此时的曹操已经加九锡。古代的“加九锡”是指皇权之下最高权力者的象征,是权臣篡权夺位的必要准备的意思。前一位加九锡的权臣就是灭亡西汉的王莽。当曹操“勉强”接受皇帝“强加”的九锡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这天下要姓曹了。但是曹操自己知道自己称帝的条件不成熟,因为他无法完全控制自己手下那群大臣。
东汉光武帝以一方豪强起事,光复汉室,但是士族门阀也就是在东汉开始抬头,开始与中央皇族开始角力。到了汉末,皇权日衰,像袁绍这样的士族门阀成为政治大佬。曹操出身寒门,被那些依靠出身获取权力的名门望族所歧视。他们认为他们手中的权力不是你曹操给我的,更不是那个软弱的皇室给我的,而是我们家族祖先留给我的,这是你们不能碰的!曹操若称帝,他们的权力利益很有可能会被重组,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所以当曹操派自己的属下试探大臣对自己称帝的态度时,除了自己的铁杆之外,甚至连荀彧都选择了沉默。这种无言的反抗让曹操颇为无奈。曹操于是决定当周文王,在其执政后期开始剪除那些不听话的权臣,而将丞相府十三曹属官提拔至中央重要位置,为自己的继任者扫除称帝的障碍。
经过曹操的瓦解、拉拢、打压,北方的门阀士族已经臣服于曹氏。曹丕大力挖掘寒门子弟,提拔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等人。此时的汉献帝已经看出了曹丕的野心,被人家夺走不如自己主动奉献吧!汉献帝几次请求退位让贤,但是曹丕坚决不受。中国人就是好面子,别人一给就要,那样吃相太难看了,怎么也得礼让几次。此外曹丕感觉还需要给自己造势,于是大力宣扬五德说。中国人讲究五行相生五行相克。越是将历代朝代变更看成是相生相克的过程,黄帝是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就是金德,周就是火德,秦朝就是水德。汉初续秦水德,汉正应土德,后汉复兴应火德。既然汉朝是火德,水能克火,曹氏就是水德,这是上天让曹魏代汉啊!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记得挺清楚,魏军、蜀军、吴军的军装分别是黑、红、绿,是不是分别对应魏蜀吴的水土火,这就不得而知了。
经过曹氏两代人的努力,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降封山阳公,善终。只是曹丕不知道45年之后,辅佐自己登基的头号功臣司马懿的孙子会将自己的子孙从这个位子上踢下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被谁替代了历史事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被谁替代了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