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的一些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朝的一些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列举汉,唐,清三朝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史实?
汉朝:派遣张骞、班超先后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派王昭君与匈奴和亲。
唐朝:派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封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为羁縻府州长官,使南诏渤海两国王公子弟到唐朝学习汉文化。清朝:崇奉藏传佛教建造外八庙羁縻蒙古贵族,通过盟旗制度管理蒙古地区,通过金瓶掣签控制***政教首领任命,有哪些关于古人外交方面的事件?分析一下这些***?
古人外交***其中一***:班超出使西域,促进名族融合。
班超臣服西域,听来就爽多了。使得那时候的汉朝,也算个干涉他国内政的国际警察了。
班超,字定远,安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弟弟。自张骞以来,汉朝有60多年没有和西域往来。匈奴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边关再次告急。心怀张骞之志的班超,在这时留下了“投笔从戎”的美谈。
公元前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帮国鄯善(今新疆若羌),意在切断匈奴与鄯善的来往,巩固邻邦关系。来到鄯善国,国王对汉使礼数有加,关怀备至。可是过了不几天,鄯善王对他们却忽然疏懈怠慢起来。班超判断,很可能是匈奴的使者来临,鄯善怕得罪匈奴,才疏远汉使。猜测证实后,果断地袭杀了匈奴使者。次日,班超指着匈奴使者首级,告诫他不得再与匈奴来往。匈奴使者死于鄯善,鄯善便开罪于匈奴,有嘴也说不清了,这样一来,鄯善国被逼上了一条路。鄯善举国惧震,遂决计与匈奴断绝关系,归附东汉,甚至还谴王子入汉为质。这个故事我最早听爷爷讲起,当时我是一直张着嘴的。
班超不仅胆识过人,而且善于分析。西域各国虽然受匈奴控制,但各国对匈奴的态度是不同的。班超很会审时度势,分清敌友,攻心为上,在他手里,政治、军事、外交结合得很是完美。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第二次出使,班超先来到于阗(今新疆和田)。在这里,他如法炮制,提着反对汉朝的神巫首级,逼于阗王杀了匈奴使者,使其归顺。(唉,历史真有戏剧性啊。)
西域南路问题搞定后,班超转向北路——龟兹(今新疆库车)和疏勒(今新疆喀什)还控制在匈奴手里。在匈奴的支持下,疏勒王兜题为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所立,班超利用两国的矛盾,废除兜题,另立疏勒前王兄子忠为王,深得疏勒国人拥护。有人主张杀了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兜题,班超却把他放回龟兹。理由是,龟兹也是东汉争取的对象。当然,还可以用来制约疏勒。
与今天的国际警察美国不同,班超在西域外交,干涉别国的内政也不少,不过威信和声誉竟然很高,这点很值得研究。汉章帝即位,班超奉命回国,于阗闻后,“举国惊恐”,更有甚者,抱着他的马腿哭着不让走。班超感动至深,上书朝廷,继续留在西域。瞧,当国际警察也要当的有艺术啊。
比起张骞来,班超的军事后盾要强得多,对西域各国,他恩威并用。一些追随匈奴的顽固力量,惟有用武力来解决。
班超在西域31年,使西域50多国归顺汉朝,历史功绩有口皆碑。现在来总结一下他的外交策略特点。有人提出,班超是中国“以夷制夷”思想的先祖。他的外交思想很明确,就是东汉统一的战略思想。他的外交是典型的“征战外交”,或者外交***征战,或者征战促成外交。
当然,个人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班超机敏果断,胆识过人,不论伐交、伐谋、伐兵,都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想,他还应该相当有个人魅力的吧。
最出名的有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宋时的航海下西洋等等,都属于古代的外交***。
古代时,中国自认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各国来拜,但由于地理环境,也直接限制了与西方的交往。
自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和中亚的交流就非常频繁,中亚的汗血马深受汉朝皇帝青睐,同时中亚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进到中土。
以丝绸之路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丝绸和茶叶等商品。从汉朝开始,朝鲜半岛和日本就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和交流。自东汉起,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并最终在中国扎根,还经由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唐朝时,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新罗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了朝鲜半岛,和中土的往来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盘学习和接受了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还仿制汉字,以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长安的样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备真备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维、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维为其回国饯行的时候还亲手写了一篇《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相赠;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讲经说法,将佛教教义播撒到这个东瀛岛国。另外,***商人在长安街头也经常可见,并且有人通过科举考试在***做了官。***和史称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频繁,唐僧玄奘法师历经艰险,过沙漠、翻山越岭,终于在印度取到真经,宣扬大乘佛法,成为众所仰慕的三藏法师,其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为后世所称道。
宋朝时期,虽然中国版图内国家林立,战乱频仍,陆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业和海上贸易发达,且罗盘针已经应用于航海,使得对外贸易超过了历史水平。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三宝太监郑和的宝船比哥伦布的远洋船结实、庞大得多,当时中国的国策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掠夺式的殖民,所以近有东南亚,远有东非索马里和***半岛,众皆欢喜以待。自明朝开始,有许多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其中就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开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到了中国,例如《几何原本》等。
这些都算是古代的外交行为,这些外交,给中国以及国外都带去了不一样的文化和产物,一定性的促进了中国与国外世界的融合。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与其他国家外交,不管是联姻还是战争都可以看为外交的一种。那些国家强盛时期出使外国的使臣被百般尊重确实光荣,荣耀之至。但我更佩服那些在国家危难时或向外国求援或据理力争为国家利益不惧生死的使臣。
宋代的富弼就是这样的使臣。
富弼放到现在,并不声名显赫,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但是这些与他交好的人,你一定知道。
富弼二十岁的时候遇到范仲淹,范仲淹很欣赏他,赞其:“有王佐之才”,还把他引荐给[_a***_]晏殊。晏殊也非常欣赏他,允诺把大女儿嫁给他。(富弼当时没有功名,父亲也只是一个小官,可见晏殊有多欣赏他。)富弼被人诬陷,欧阳修为他上书申辩。( 非常有名的《朋党论》)富弼的墓志铭是千古文学大家苏轼亲自题写的。
庆历二年,辽国陈兵边境,派大臣肖英索要观南土地。大家都知道宋代缺马,军事力量天生不足,对辽战争一直胜少败多。此时又与西夏李元昊僵持不下,这个时候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之际。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前去接待辽使,于是宰相吕夷简向仁宗推荐了富弼。(自己的生死还是小事,无论是态度强硬要是惹恼人家引来战争,还是态度软弱签下不平等条约可都是千古骂名啊)
欧阳修劝阻富弼还引用了颜真卿遇害之事上书仁宗,请求不要让富弼使辽。
富弼道谢却并没有听欧阳修的建议,而是对仁宗说: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君王忧虑是臣子的耻辱,臣子不敢贪生怕死。)仁宗特别感动,先让他接待辽使。
第一次接待辽使后,仁宗要给他升官,他拒绝了,说国家有难,这是臣子应该做的。
后来富弼出使辽国与辽国君臣几次交锋,最终以两国友好,这样做君主独享好处,如果发生战争的话,好处是贵族的,反而君王要承担一切的祸患说服了辽国皇帝。
富弼忙着国事,收到家书看都不看,后来才知道是自己最喜欢的女儿死了。小儿子出生他也没有来得及看。
古人外交***挺多的,但是今天我想谈谈近代的。关于抗美援朝和印度自卫反击战两件外交方面的***,特别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就是抗美援朝,我们都知道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情况,1950年,此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中国以共产主义为立国之本,对于远在欧洲的列强国家和周边的亚洲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别样的威胁,尤其还有在台湾地区的蒋,蠢蠢欲动的美国等等,也就是这年,美国欲对中国进行战略层次的包围,“解放”朝鲜,统一朝鲜半岛,部署军队,安放战略武器,这对于已经威胁国家安全的我们来说是绝对不可容忍的,于是奋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用他们的行动来捍卫祖国的安全,让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某种尊重和威慑…
下面给大家看看***怎么动员的:
之后的1960年对待印度的挑衅,我们果断反击,并且成功,这个在当时是犹如一声炸雷,震惊世界!
战前,世界各地的专家,各个有能力参与进来的国家都预测中国不会打,中国没有力量同印度进行开战,中国考虑到世界范围的影响,也不会和印度打,前期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印度方面的反应当是耳旁风,对于好无理由的侵占别国领土,这样的事情孰可忍孰不可忍,那句热血沸腾的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可以用到这里,印度败了,败的极为彻底。
这件事情意外的让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的共产国际方面,能够和当时苏联老大哥掰腕子的存在,成为共产主义在国际上的另外一个巨头。
用战争的手段来为外交赢得便利,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近代这两次通过战争赢得外交方面的胜利,甚至影响到了今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像,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西汉时期,和亲的女性除了公主,还有翁主。公主6位,翁主6位,还有一位做出伟大贡献的和亲女性,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写上去,那就是王昭君。总共和亲的女性有13位。
翁主一号最早始于中国西汉,又称王主,为诸侯王之女的位号。翁即父,王即诸侯王,是指诸侯王嫁女时均亲自主婚,和天子不为女主婚不同,因此称之为翁主。翁主一号在中国仅西汉有使用,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较著名的翁主有淮南王之女刘陵、江都王之女刘细君、楚王之孙女刘解忧等。因为是王的女儿,我觉得有必要加上去。
匈奴
宜昌市博物馆王昭君蜡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的一些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的一些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