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为什么叫后汉朝呢知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为什么叫后汉朝呢知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朝之后都是哪些朝代了?
从公元220年起, 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汉朝之后朝代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具体朝代年份如下: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汉朝皇帝为什么不叫宗?
你说的这是庙号,某祖某宗是庙号,比如汉高祖刘邦,只是历史教科书汉朝的皇帝多是文帝、景帝、武帝这些称号,这些称号都是谥号,我们只是不太清楚这些皇帝的庙号而已。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习惯用谥号来称呼皇帝,谥号就是人死之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来评定对一个人的褒贬,给予一个寓含善意的评价,或者带有批判评价的称号。
但是制度起源于哪个时间历史中没有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周穆王前后,再到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取消谥号皇帝,比如说秦二世,但是秦朝只经历了两代,就被刘邦所创立的大汉王朝所取代,刘邦再次恢复了谥号制度,这才得以延续,所以汉代的皇帝又有了谥号,并且依然遵守规矩,仍客观公正的评价帝王。
帝王做的不好,就会安上一个不好的谥号,以示批评,比如搜刮钱财,卖官鬻爵的汉灵帝,灵这个字其实就是贬义,再比如刘盈,西汉的第二位皇帝,谥号是孝惠,所以称他为孝惠帝,但是历史上谥号为惠字的皇帝可不止刘盈一人,为了加以区分,并在前面加上朝代的名称,所以后人称刘盈为汉惠帝。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谥号就开始变味儿了,变成了阿谀奉承的利器,对君王生平是只褒不贬,并且谥号的字数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两个字,变为七八个字,到明代的时候甚至已经是十几个字了。
比如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谥号就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好长的一个谥号,如果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似乎就有点太复杂了,不能用谥号那怎么办呢,就用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可以说是用以歌颂人物的,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庙号控制得非常严格,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加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但是魏晋之后,随着谥号的变味儿,庙号也跟着泛滥了,任何一个皇帝都可以拥有庙号,因为庙号只需一个字便可表达,其意并且不分褒贬。
所以从唐朝开始,都是用庙号来称呼皇帝的,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神宗,这些称谓便是由此而来的,不管是对帝王称帝或者称宗,都是后人对他们的称呼,帝王在世的时候绝对没有人这么叫,在看书或者是看[_a***_]的时候,一定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就可以在茶余饭后和大家聊天谈论的时候有自己的谈资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为什么叫后汉朝呢知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为什么叫后汉朝呢知乎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