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死囚临刑前叫冤真的可以让刽子手住手吗?
从法理上来说是必须要停止处刑的!
古代对***的执行非常慎重,从汉代开始出现小范围的***复核,即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判处***,要由皇帝亲自复核。
但了南北朝时期,***复核开始进入法律,普及到平民。如《魏书》记载:
这种***复核的程序到了隋朝,被正式的定型下来,随后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直到清朝依然被***用。而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听到的大理寺和刑部,在历史上都曾相互充当过审核,类似现在检察院的职责。隋唐以前,大理寺判案,刑部审批;其后逐渐改为刑部判案,大理寺审核。
不过一旦涉及到***,最终还是必须要经过皇帝审核,从隋唐开始要执行“三复奏”程序。即***犯在处刑前,要向皇帝进行三次复奏。《隋书·刑法志》载:
而到了唐朝,规定更加详细,就是处刑前一天进行两次复奏,允许罪犯伸冤翻供,临刑的当天再一次复奏的机会。后来唐太宗将其改为五次,因为地方和京城距离遥远,又改成了地方“三复奏”,京城“五复奏”。
到了明清时期,***分为了“斩(绞)立决”和“斩(绞)监后”,即一个是核准后立刻执行,另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秋后问斩(绞)。但两者都要先刑部审定,都察院参核,再送大理寺审允,最后送皇帝批准。按法律来说,期间甚至到处刑前,罪犯自己和家属都有含冤重审的权利。
在光绪年间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这种情况出现,比如宋朝,大宋律法中有记载“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用现代话说也就是喊刀下留人了,就会重审一次。其余朝代基本都是判了***就等着核实后秋后问斩。
历史上的酷吏郅都为何被斩?你怎么看?
中国历史上,有着不计其数的官吏,他们有的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有的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而除了清官、贪官、忠臣、奸臣这样的称呼外,还有着一种难以形容和评判的官员,他们就是“酷吏”。
顾名思义,酷吏便是用残酷方式来履行职责的官吏。要说历史上的酷吏,比较著名的恐怕就是创造“请君入瓮”典故的周兴和来俊臣了。除了他们,汉初也有一位在朝执法不畏宗室权贵,戍边威震匈奴之胆的酷吏,那就是被称"苍鹰"的郅都。
郅都虽然名气不大,争议却颇大。有人将与廉颇等名将并列,“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司马迁素来反对用严厉手法来治理国家,因而他虽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却被司马迁排在历代酷吏之首。
那么,就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为何会被窦太后所杀呢?
郅都,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杨县(即今的山西省洪洞县东南部一带)。汉文帝时,他担任郎官,也就是君王的侍从官。汉文帝去世后,景帝继位,郅都被封为中郎将,职位提升的郅都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据《史记》记载:"敢直谏,面折大臣於朝。"他敢于直言进谏,凡是他觉得不妥的,他便会在朝堂之上当面说服别的大臣。
一次,郅都跟着汉景帝前往***打猎的地点“上林”,景帝的爱妾贾姬上厕所时,突然有一头野猪闯了进去。汉景帝眼神示意郅都前去救援,但郅都却不为所动。情急之下,汉景帝自己带着兵器想去救贾姬,但郅都拦住他说:"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意思是说,陛下死了一个姬妾,但还会有别的姬妾入宫。像贾姬这样的女人天下并不少,陛下纵然可以看轻自己的性命,可如此一来,江山社稷怎么办?太后怎么办?
郅都的这段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十分过分的,但在那个时代,帝王的性命在人们眼中确实比再多的姬妾都重要。后来,野猪退走,贾姬也平安无事。窦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后,赐郅都百金。从此,景帝也更加重用他了。
郅都是汉朝时期第一位酷吏,他执法严明公正,为官清正廉洁,从不徇私枉法。因为郅都的性格刚正不阿,不管是地方豪强,还是皇亲国戚,都非常的害怕他。在汉景帝时期,朝廷里面大臣都称郅都为“苍鹰”,当大臣们遇到郅都的时候,没有人敢于正眼看他。
郅都在汉文帝时期开始做官,他做官的时候从不替私人办事,老朋友们写信找郅都求助,郅都从来不打开这些信。郅都说:“我背弃父母外出做官,一定要严格律己,不敢丝毫违背公正,自己的子女也不能特殊照顾。”
在汉景帝时期,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不强,很多地方豪强欺压官吏,官吏害怕遭到报复,只能任由他们卖弄权势。汉景帝发现这个问题后,派遣郅都到有三百多家豪强的济南郡担任郡守。郅都到任后把最大的几家豪强全部杀死,剩余的人纷纷收敛自己的行为,济南郡在郅都的治理下路不拾遗。
后来汉景帝任命郅都担任中尉,管理京城的治安。郅都执法刚正不阿,无论是任何人犯罪,郅都都不留任何情面,一律按照汉朝的规定处罚。
丞相周亚夫一直很蛮横,官员见到他纷纷跪拜,唯独郅都见到他只做揖不跪拜。京城里面的皇亲贵族平常十分的骄横,听说郅都担任了中尉,都不敢正眼看他,纷纷在背后叫他“苍鹰”。
汉景帝的儿子刘荣违背了法令,郅都将刘荣抓到了中尉府里面。郅都审讯刘荣的时候非常的严厉,刘荣想要写信找皇帝辩解,郅都按照规定不肯给刘荣纸笔。后来窦太后的弟弟给了刘荣纸笔,刘荣写完信后就***了。
刘荣一直深受窦太后喜欢,窦太后想要杀死郅都为孙子报仇。汉景帝一直不喜欢刘荣,他把郅都安排到边境做太守,不让郅都回京城述职,帮助郅都躲过了血光之灾。
郅都到达边境后,数次击败匈奴的军队,成为了汉朝边境名将,很多人把郅都和廉颇等名将相提并论。匈奴人按照郅都的模样做了一个***人,让士兵们用弓箭射击***人,匈奴士兵都害怕郅都,没有一个能够射中的。
郅都在边境的消息被窦太后得知,窦太后最终派人杀死了郅都,西汉王朝的一代“苍鹰”就此陨落。郅都对内公正严明,对外能够威震外邦,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正直大臣。他被窦太后杀死,对汉朝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历史上都称道"文景之治",那是一段非常好的治平盛世。但是,汉朝建立己历高祖,孝惠,高后,文帝四朝近五十年,这于上层的吏治和地方的豪强,宗宝,外戚,诸侯来说,己是同样积累巨大的财力人力,这一发展壮大,中央就深为不安,"枝大于干“的朝廷和地方关系就起来越紧张。
大政方向是稳定,如贾谊最先提出的"削藩",吴,楚,齐,赵己经不听朝廷招呼了。咋办?用能吏能人去按法处置,于是,应运而产生出一批执法能人。郅都,宁成,杜周,周阳由,赵禹,张汤,王温舒,尹齐,杨仆……这些能人,对铲除地方豪强,功臣宗室,官吏诸侯的不法行为都有突出政绩。为汉景帝,汉武帝父子任用。
郅都治齐地豪强。手段惨酷,一反前任使者治不了的畏难软弱,一手就剪除首恶膶氏,威布远近,盗贼绕行,不敢近界,后调雁门,匈奴闻而远遁。
郅都这么"恶",是他的能和廉,他廉,所以没人敢枉法,他不受请托,别人就没有讲情送钱的路。别人就找不了他的"渣"。
但是,郅都的死又是怎么一回事?
在于汉景帝的长子,已立为前太子的刘荣之死。大家知道,刘荣的妈粟姬,大长公主刘嫖,刘彻的妈王夫人,这三个女人因为下一代太子和太子妃的确认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斗争,结果粟姬被废,儿子刘荣的太子位失落,被降为临江王。赴南方而去。刘彻后立为太子,大长公主刘嫖的女儿阿娇成了武帝之后。
临江王数年后回京述职,郅都审理关于临江王在任上失职一事。刘荣是王,又是今皇上长子,成了中尉府的"囚",就请郅都给刀筆(纸笔类书写工具)。郅都不给,如是再三。临江王深感屈辱。
魏其侯窦婴,窦太后娘家侄儿,作过刘荣的老师,就偷偷地送给学生"刀笔",刘荣写了认"罪"书,旋即***。
窦太后本来讨厌王夫人,又见皇长子一家破散,骂了几次儿子过分。一听到长孙***中尉府,痛哭之后大怒,一把怒火撒到郅都身上,任谁也劝解不开。
几经景帝周全,郅都还是死在***的家务事上。没能活下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