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郑玄历史是汉朝那个年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郑玄历史是汉朝那个年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汉经学阶段郑玄对观点?
郑玄开创的经学新学派是“郑学”,亦称“郑氏学”、“通学”、“综合学派”等。
在遍注群经的基础上,郑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一,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家法,初步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玄是东汉的儒家学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他曾师事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先后研习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然后网罗众家之说,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通融为一。郑玄在经学上的重大成就,使他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同时也是两汉时期儒家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站在“通学”的立场上,遍注群经,“整”而“齐”之。根据史籍记载,郑玄曾注解过《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以及《中候》、《乾象历》;又撰写了《天文七政论》、《鲁礼褅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凡百余万言。范晔评价他说:“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郑玄列传》) 郑玄的***数以千计,郑学也曾风靡一时。以后从魏晋至隋唐,郑学的流传始终很广。清代乾嘉学学派提倡“汉学”,对郑学十分重视,颇多发挥(参见本书“郑玄”条)。
唐孔颖达《札记正义》称“礼是郑学”,究其原因,
一因郑玄礼学著作甚多,特专精于礼学;
二因自郑玄兼注《三礼》,始有所谓《三礼》之学;
三因郑玄能将其礼学付诸实际运用,为朝廷制礼;
四因郑玄能以礼律己,“非礼不动”。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郑玄兼注《三礼》之后,后世之治礼学者皆以郑学为宗,而不可舍其书,自魏晋至隋唐皆然,故孔氏有“礼是郑学”之称。
郑玄“比兴”观的内涵既有对前人精华的吸纳,也有自己的创新发展。“比兴”既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也是“美刺”讽喻的阐释方法。与前人相比,郑玄能较清楚的区别“比”和“兴”,且有意识的把“比”和“兴”都当作“美刺”的工具。
《郑笺》中明确标“兴”,并常用“喻”“犹”“如”“比”等词来阐释诗文, “比喻”是鲜明浅显的修辞手法,能够提供的阐释空间有限,满足不了郑玄想要达到的政教目的,而“兴”含蓄委婉的特点更能帮助他实现“美刺”政教的阐释目的。
东汉郑玄的儒学思想?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今文经学。
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郑玄曾跟随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学习古文经,后来外出游学十多年,把握经书的源流,辨析学术,考溯源流,花费了很多精力整理篇章,条贯篇目,确定编排。为此,他搜求各家学说,仔细考订异同,进行归纳和判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注疏有《毛诗》《周易》《论语》等儒学经典。家藏经籍逾万卷,多以儒家经籍为主。但《后汉书·郑玄传》称其“所好群书,率皆腐敝”。郑玄囊括大典,综合百家,遍注群经,将今、古文界限打破,达到了经学的融合与统一。郑玄所注经书,代表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郑学”,对后世经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郑玄历史是汉朝那个年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郑玄历史是汉朝那个年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