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汉朝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汉朝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经典的划时代的历史论文有哪些?
谢谢邀请。今天说两部作品我认为具有很大意义的论文。
第一部是近代金毓(yu四声)黻(fu二声)先生的《东北通史》,金先生被誉为近代东北史研究的奠基者,其开始研究东北史是受了日本学者的***,日本没有对中国东北***取战争侵略之前就包藏祸心,妄图从历史文献上找出东北非中国领土的依据,并在出版文献中提出种种谬论。金先生于1941年出版《东北通史》,其目的有二:一.驳斥日本学者的种种谬论;二.激发当时爱国人士的爱国热情。
第二部是同金毓黻先生同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傅斯年先生的《东北史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先生针对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言论,于1932年10月出版了《东北史纲》一书。从历史角度详细地论证了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此书后由李济翻译成英文,送交国际联盟。《东北史纲》一书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明确指出“东北三省为中国之一部”。为中国及各国公认事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两本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后来的东北地方性史实文献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两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提现在史学研究意义上,还有很大的社会政治意义。
为什么说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因为这一年出了一件很大很大很大的事情“国人***”,足以让统治者们铭记于心
西周的老家在关中,也是现在的陕西,西周都城在镐京就是现在西安附近。武王伐纣的时候,西周人从关中向东进发,来到的河南干掉了商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此后周武王对天下进行了分封,将周王室的贵族和功臣分封天下,成为周王朝的藩属,不就之后周武王去世,西周王朝由周公姬旦主持修建陪都洛阳,而后西周仍旧返回镐京,回到关中,此时周王朝的直接管理的领土只有关中和河南的洛阳周边地区,而天下的其他的地方由周王朝的其它藩属国统治。
西周初期形势图
周王朝建立严密的宗法制度,这样的制度下,周天子行使着统治天下和管理直辖领土的权力。而在周朝的国都镐京城内生活这样一群人,首先他们不是贵族,贵族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不行,他们必须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够勉强的自食其力,但是他们也不是奴隶,他们有着自己的财产,并且有着为国家征战参军的义务,他们被称作“国人”他们的地位仅仅高于奴隶,但是确实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因为他们是周王朝对外作战的主力军。因此他们也享有周王朝公产的山林、土地的使用权。
西周王朝进入到了周厉王时代后,发生了变化,严重的影响了周王朝那种周而复始的稳定性,周厉王姬胡是个极度贪婪的人,他宣布公有的山林田地都是他的,不允许镐京的国人去使用这当然引起了大家的反对,于是都纷纷议论他,认为他举措失当,而周厉王认为这是大家对他的诽谤,于是就索性下令镐京城内“国人”在街头上不许说话,否则受到严厉惩罚,结果镐京街头上一片静悄悄的,大家碰见熟人也只能“示之以目”互相使眼色,不敢说话,而且周厉王还向他的大臣炫耀他制止了“国人”对他诽谤,大臣劝说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是周厉王却不听从。
于是公元前841年,“国人”们爆发了,他们发起了***,打跑了周厉王的卫兵,要干掉周厉王,周厉王只得仓皇逃走,而后“国人”还要捉拿周厉王的太子姬静,最终在大臣的保护之下才幸免于难。周厉王逃走之后,再也没有能够回到镐京,而这场完全是有底层平民发起的对于统治者的反抗,让周王朝的贵族们不寒而栗,记忆犹新,于是被记载在了史书之上。
国人***的结果是周厉王仓皇逃走
周厉王死后,他的太子姬静继位成为周宣王,而周宣王死后继位就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西周就灭亡了。
可以说“国人***”意义绝不亚于600多年的陈胜吴广起义,真正的向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展示了平民的力量,让上位者心有余悸。
《史记》记载,我国从公元前841年开始记年记事,主要是因为,这一年接连发生了几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国人***——厉王被逐——共和行政,这一年也被称之为共和元年,故而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因为前期的记录被毁了!前841年才有记录存在,只是因为现存最早史书是[_a***_]编修的:鲁国大事记!就是:《春秋》……本来商王朝也应该有甲骨文的各种记录、至少有祭祀记录,估计被周王朝彻底毁了!当然西周、东周也有,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也都有……少部分毁于秦始皇、大部分应该毁于项羽等人,巜春秋》因为鲁国早亡,于世无争,幸存了……
本人多年以来致力于西周年表的考证。现已经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年表,可以平息诸家之争论,古今之疑存,独成一家之言。
1.可以解释古文献记载的相关矛盾之处的本质信息。如:文王受命问题,穆王的王年问题,厉王的王年问题。
2:充分运用古文献记载。如:“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之说,《史记.匈奴列传》的相关记载,武王在位年代与年寿问题,等。
3:从古中国政治***观念角度上,还原古文献记载的真实内涵。如:懿王王年问题。
该课题,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新。是西周年表确定的关键点之一。
本人现致力于西周诸王的年寿问题的考证,从另一个角度去丰富西周年表的学术内涵。
在此可以留下本人的联系电话15053348832
愿与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沟通辩论。
愿早日让西周年表公布于众。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坑内丛葬大量与***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意义:
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大规模的劳役过重过急,使秦三世而亡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命的智慧;体现了秦朝的艺术水平;体现了秦始皇的残暴。
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但对研究军事史上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对艺术史、科学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和埃及、希腊等地的艺术精品的不同之处是以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严整独特的艺术结构震惊世界。它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墓,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根据考古工作发现,秦陵的陵基为近覆斗方形,夯土筑成,陵基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围绕封土堆,在地面上还筑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门,城的四角还筑有角楼。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它是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已发现了三个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兵马俑坑均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内埋藏有陶质兵马俑7000余件,木质战车100余辆。
秦兵马俑皆仿***、真马制成。其中,武士俑高约1.8米,面目各异,从服饰、甲胃和排列位置可以区分出它们的不同身份,出土武器多为经过铬处理的青铜制品,至今仍锋利如新。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峦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
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历史上的大瘟疫,对我们现今防疫情有什么启发?
回顾国内外抗疫历史经验,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首先要在正确认识瘟疫的基础上及精准预防。瘟疫的可怕在于突发性和传染性强,但瘟疫也是阶段性的流行病,有它产生、肆虐、消亡的过程,单种流行病几个月到几年后逐渐消亡,消亡时间的迟早决定于人类是否***取了得当的防护措施。比如隔离措施一直以来就是中外公认的有效办法,本次国内***抗疫***取的封城隔离,事实证明科学有效。但为什么单单武汉的疫情最为严重?连终南山都承认:如果早封城5天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确诊,说明还是慢了一点,封城比***的肆虐期迟了几天。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国家没有果断隔离传染源、及早封城,导致***在肆虐期广泛扩散,疫情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其二是全人类有必要探索建立长效防护和快速应急的瘟疫预防体系,包括超前的细菌研究和快速反应机制。各种瘟疫***也是细菌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面对新***和突发的疫情,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防护体系往往显得滞后或者力不从心,为什么人类总是被动仓促应战并付出不小的代价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疏于防备让***的蔓延有了可乘之机。如果人类对各种细菌的研究认识能超前于扩散,杀灭有害细菌于萌芽状态,那就能够避免大规模的瘟疫了;其次如果全社会的快速反应机制能够常规化、制度化,那么即使瘟疫在小范围扩散,负面影响也能降低到最小化。
再一点对古今中外大瘟疫的发源,主流的研究分析是源于野生动物,但野生动物的病源又是什么原因诱发的呢?很少人想过这个问题。有研究提出,地球气候的微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也许才是历次***的源头,野生动物和人类只是中间环节和受害者。按照科学分析方法,世间万物普遍联系紧密相关并不断发展变化,人类防疫的视野有必要投向更广阔、更深层次的自然环境保护及特殊气候影响人体生命的新领域。
人类与瘟疫的斗争,是地球上最惨烈的战争。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近2亿人的生命;西班牙流感让5千万人离开了这个世界。瘟疫,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但人类并没有缴械投降,停止抵抗的脚步。
“后事不忘前车之鉴”。纵观历史上发生的这些瘟疫,又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一、科学应对。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过程、结果,瘟疫也一样。过去,人们局限于认知上的短见,对瘟疫认识不足,找不到科学的应对方法,这是时代的局限性。现在则不一样了。就拿这次***肺炎来说吧,疫情发生后,我国的科学家们很快就确定:我国疫情爆发地为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中间宿主是中华菊头幅,并提出了科学性的建议。***据此科学应对,***取封城、禁足、切断传染源等措施,第一时间防止了疫情向外扩散。某些国家***取的“集体免疫”,则是一种不负责任、不科学的做法,视生命于儿戏。
二、技术攻关。历史上的瘟疫之所以死人多,与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分不开,但人类一直在探索前进。欧洲天花肆虐时,全球有近1.5亿人死亡。科学家们没有被吓倒,而是夜以继日,迎难而上。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发明了“牛痘接种”法。1***9年世卫组织宣布消灭天花。***肺炎发生时,我们的科学家成为最美“逆行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探索病源,分析病理,提出了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
三、同舟共济。疫情是无情的,是无国界的。面对疫情,全世界人民都应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同舟共济。***肺炎发生后,我们响应***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大量的医用物资运往湖北。民众则服从安排,禁足宅家。短短两个月,阻击疫情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武汉决定从4月8日零点开始,恢复离汉通道,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战换来的结果。
***是未知的,但人类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终将战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大规模的传染病也称瘟疫不计其数,包括霍乱、天花、鼠疫等等,据我们的史料记载,从西汉以来2000多年,中国古代先后发生了300多次瘟疫的大规模流行,经常隔几年或者几十年爆发一次。因而作为一个历经瘟疫折磨的多难之国,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也得到了很多的教训。多个朝代都针对可能会爆发的瘟疫做了政策的制定和应对条例。也得益于这些启发,现代以来的疫情也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控制。
(图源于网络)
首先在古代对这种瘟疫的控制主要***取两种方式,一个就是药物治疗,每一次的大瘟疫的流行,都会极大的促进对中医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正是由于这一步步的发展,在应对***肺炎时,中医药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第二种方式就是隔离传染源。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就开始***用隔离病人的方式,来控制大型瘟疫的传播。清代的宫中就专门设立了叫避痘所,隔离感染天花的人。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生产力限制,所以很多瘟疫控制隔离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因而很多次都导致了大量民众的感染和死亡。不过老祖宗的思想还是很正确的,从感染源开始***取控制,的确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因为有经验可追,在应对***疫情时,***果断地***取了封闭武汉的措施,各地积极响应,封闭道路和小区村口,切断了大规模的传染源流动渠道,从而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爆发,也因而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健康。
(图源于网络)
说到最后,疫情的爆发无法预测,但是也可以降低频率,那便是少吃野味!少吃野味!少吃野味!说三遍。虽然现在已经确定华南海鲜市场不是传染源头,但是这种***的确是从野外环境中流入人类社会中的,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感染,全人类的敌人都是***,危及的也都是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这才是对全人类防卫瘟疫的最大启示。毕竟没有瘟疫,那也就无从谈起防疫了。
作为一个生活在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国家的中国人,内心还是无比自豪的,毕竟历经风霜磨难之后,诞生的是一个充满着无数经验和智慧的中华民族。每次的苦难都会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团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汉朝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汉朝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