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果把夏朝历史浓缩成一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如果把夏朝历史浓缩成一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怎么形容?
中国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算起至今,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上下五千年,这短短的五个字。却浓缩侵润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古老中华文明厚重而充满丰富的情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廊里诞生了无数的杰出人物,频繁的改朝换代,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悲歌。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
“尊重传统文化”的名言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夏商周以来的先秦文化,尤其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其中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经典著作包含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除了类似的名著中,在一些典故,俗语,成语中也大量浓缩了爱国、明志、持节、自强等思想内涵的话语: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什么是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至1981年间考古学界把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称为三星堆文化 ,其文化年代下限存在争议 。基于1933年至1980年、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以及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
三星堆是古蜀文化遗址之一,距今大约4000年历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2平方公里,是考古发现的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外媒体称为来自“外星人”的文化。那么,什么是三星堆文化呢?作为文化,要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数量大且多。
戴青铜面具的古蜀人
一、悠久的历史。三星堆文化补充了中华文化发源地的历史。三星堆文化里最突出的就是青铜文化。青铜文化始于夏朝,盛于商周,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伟大发明。大量青铜器在三星堆的出土,增添了青铜文化的色彩,展示了古蜀灿烂的文明,颠覆了中华文明只有一个发源地的观点(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几个?这是三星堆文化带给我们的谜团之一),同时也填补了古蜀文明的一片空白。
长耳纵目的青铜面具
二、独特的工艺。三星堆文化改变了人们对青铜文化的传统看法。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工艺品想象力丰富,不同于同时期的风格,比如“千里眼”、“顺风耳”、青铜树的出土,让我们看到古蜀文明的独特性,作品有浓厚的地方和宗教色彩。
“千里眼”——“千里眼”的眼球突出,眼球向前形成两根柱体,长度很夸张,其中的一件眼球突出来的长度是16.5厘米,可见这样的想象力是多么的高超。
“顺风耳”——“顺风耳”的耳朵夸张如兽耳,向上撑起像两片荷叶,耳的长度和宽度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也是很难见到的。
青铜树——青铜树高396厘米,三层树枝上分别结了九个花果,九只鸟站在花果上,造型各异,大小有别,抬头向上(为什么只有9只鸟?这也是三星堆文化的谜团之二)。***从树稍游下,张望着远方。此物的出土,让人们联想起《山海经》里所描绘的扶桑树,树上原本有10只鸟,因有一只(金乌)托着太阳去值日,只剩下9只在树上。看,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有多丰富。
神鸟金乌
三、数量大且多。出土数量大也是三星堆文化的一大特点。总计出土的文物有500余件,其中有34件为青铜面具,22件人面具,9件神面具,3件长耳纵目面具(就是“千里眼”和“顺风耳”面具)。另外,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罕见的青铜尊、金器、陶器、石器、玉器等。同时,还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并且这一系统显得很现代,这也是三星堆文化的谜团之三。
综上所述,三星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数量大且多,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堆的出土颠覆了中华文明只有一个发源地的观点,填补了古蜀文明的一片空白,证实了有古蜀国的存在,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青铜文化的传统看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果把夏朝历史浓缩成一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果把夏朝历史浓缩成一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