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汉朝堂之上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东汉朝堂之上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汉末年风云在现,宦官士人智斗朝堂,东汉到底将如何前行?
王朝更替其实是历史规矩,以古代五行传承而言,东汉也是到了节点了。
只是***象一下,如果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去看,换着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更好而已。
谈到东汉,不得不谈号称东汉鼎盛巅峰的汉和帝。儿时登基,当了十年傀儡皇帝,利用宦官一举铲除不可一世的外戚窦氏家族。少年天子霸气侧漏。
然而,自他以后东汉就陷入外戚,宦官轮流坐庄的尴尬境地。
那时的世家大族在地方不断通过土地兼并培养子弟的手段做大。中央坐镇着都是儿皇帝,伴随着外戚以及宦官势力的此消彼长,也算是一种平衡。
只是,世家大族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东汉末年已经几乎垄断了士人的上升通道。
故,黄巾起义,中央的疲软完全暴露,世家大族更是通过平叛等手段不断做大,到了威胁皇权的地步。
本题所问如何平衡宦官及士人。
曹孟德提出只需一队卫兵即可除掉宦官之货。这并不是东汉灭亡的根本。
其根本还是在于世家大族,在于土地兼并。
东汉的尚书台是如何成为超越三公之上的决策机构?
尚书在秦和西汉初年,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秩六百石,待遇非常低。到东汉建立后,刘秀就加大尚书的权力,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由事务官变为政务官,秩千石。其下还设有尚书仆射,六曹即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曹。尚书台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皇帝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只负责受命办事。三公或大将军只有加“录尚书事”头衔才能参与决策。六曹尚书的职务与三公九卿所掌相重的事务,并且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尚书”。
东汉为何会出现各方势力乱斗的政治生态?黄巾起义因何爆发?
政权不稳就必然导致上层势力大乱斗,黄巾起义的爆发与上层势力斗争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天下大旱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造成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看下东汉末年这些皇帝的年龄,那个顶个的小。皇帝岁数小,那朝政必然需要太后把持,而太后一般就相信自己娘家人,于是就造成外戚干政。而随着小皇帝长大,那必然要夺回权利,但这些小皇帝们能依靠的人不多,所以只能靠身边的官宦,于是这又造成了官宦干政。
更关键的是这小皇帝是一个挨着一个,这就又造成了外戚和官宦轮流干政,这种情况下***能平稳才怪呢。比如《三国演义》里的何进就是外戚干政的代表。
而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土地兼并严重,又碰上连年大旱,再加上朝政混乱造成赈灾不力。那在灾民们活不下去,自然就要铤而走险了啊。再加上张角以宗教思想宣传“青天已死,黄天当立”,那灾民们自然连造反的心理负担也没了,那自然就是一呼百应了啊。
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混乱主要是在上层,各地官府还是听朝廷的话,但是黄巾起义直接摧毁了朝廷的权威,各地郡县都开始了招兵买马,直接造成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汉朝是因为张角的太平道而亡国吗?
封建王朝的发展有一个周期,随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开始激化,外在表现就是农民起义(我头条号有一篇文章做过详细叙述)。汉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大洗牌的时刻,***分配等重新洗牌的表现就是受压迫的阶级以暴力手段反抗压迫阶级,张角起义只是反抗的一种表现,即使没有张角也会有其他人!
张角是东汉末年红巾军起义的领袖,当时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巨鹿人张角以黄帝、老子为仙师,祈求天下太平,开始传播太平道,自尊为大贤良师,开始在各地传道,他先后收了几百名***,分布在全国各地传播太平道,由于太平道有为民造福的宗旨,所以响应的人很多。
经过十来年的传播,太平道信徒达到几十万之众,于是张角把这些信徒分成三十六方,由专人号领,大方有上万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规模越来越大,各方首领称“渠帅”,因此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组织,由于当时社会***,张角在这种形式下,顺势揭竿而起,打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号,发动了黄巾起义。
起义之初,黄巾军迅速的占领了不少地方,给东汉朝廷以很大的打击,朝廷迅速的组织军队进行镇压,在三国演义里,我们就知道刘备就是因为镇压黄巾军有功,被朝廷封官。由于东汉允许各地势力组织人马,镇压黄巾军,黄巾军很快就以失败告终。毕竟农民起义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合理的统一指挥,失败在所难免。
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各地诸侯割据势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壮大,如北方袁绍、袁术,江东的孙坚等。这些诸侯割据势力的壮大,成了以后东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诸侯之间的争斗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国鼎立局面。
东汉的灭亡有其根深的历史原因,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根基,是东汉灭亡的催化剂,为了镇压黄巾军起义,诸侯势力增强,直接威胁了东汉***,因此我觉得黄巾起义虽说没有直接使东汉灭亡,但黄巾起义在东汉灭亡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汉朝的灭亡说到底是其自身的问题,张角的太平道和黄巾起义只是汉朝要灭亡的外在体现,而不是亡国原因。
中国的王朝更迭,前朝灭亡的征兆基本上就是外戚、阉竖、朋党、强藩、剿掳。在这五个征兆里面,除了剿掳应该是没有的,因为东汉是唯一一个在濒临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吊打北方少数民族的王朝,甚至汉献帝脱离李傕郭汜的控制,从长安逃往洛阳的途中还曾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护卫。
另外强藩在黄巾起义之前应该来说基本上还没有多严重,除此之外的外戚、阉竖、朋党在东汉末年都是比较严重的,这也是东汉衰败灭亡的主要原因。我们接下来逐条分析一下东汉灭亡的原因。
东汉经过光武帝刘秀和汉明帝刘庄,从汉章帝刘炟开始任用外戚的先河。他死后,汉和帝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依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此后的皇帝大多是年幼登基,无法理政,都由太后临朝,太后都由外戚亲族掌权。
在东汉阉竖乱政是伴随外戚一起出现的。永元四年(公元92年)汉和帝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从此以后宦官成为东汉朝堂上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特别是汉婴帝刘懿在位224天去世后,宦官孙程等合谋诛杀当时的外戚闫显兄弟,迎立第六个皇帝汉安帝的儿子刘保为帝,汉顺帝刘保也成为东汉第一个宦官拥立的皇帝。
从汉和帝开始,幼年登基的皇帝在长大后,夺回权力的方式都是通过联合阉竖。阉竖和外戚轮番掌权乱政,一直到汉灵帝时期。汉灵帝统治时期长期施行党锢和宦官政治,阉竖的势力空前强大。他们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建立东汉王朝的光武帝刘秀是南阳的豪族,因而开国功臣也多出身地方豪族。出于稳定***的需要,刘秀不得不对地方豪族特别照顾,使得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尾大不掉。由于立国形势即如此,东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始终很微妙。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东汉中后期时,地方势力已经威胁到东汉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党人名声”成为地方社会的绝对权威,超越皇权,成为地方社会的行为准则。世家大族在地方上不断兼并土地,在政治上与皇权对立,严重威胁中央统治,最终发生直接冲突,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
可以说朋党之祸自光武帝开始便伴随着东汉朝廷,中间外戚和宦官轮番干政,他们三者相互斗争的同时都在地方上疯狂兼并土地,不顾百姓生死,这才导致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即便如此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仍然有能力组织军队和调派将领来剿灭叛乱,名义上天下都还是在皇帝掌控之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汉朝堂之上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汉朝堂之上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