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朝两千多年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周朝两千多年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十三朝皇城的历史?
西安是十三朝皇城的都城。西安古称镐京、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如今还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从西周到唐朝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为止,持续近两千年,这在整个华夏历史中的分量不可谓不重。
历史记载的人类最早的茶园大约出现于距今 年的西周时期。?
茶,源于中国,是中华之国饮。陆羽(728—804)《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遑遑数千年,茶孕于春秋,萌于秦汉,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于明清,与中华五千文明史同脉相承。
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蒻、香茗”。荼者,茶也。上述记载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发现了茶;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国已利用茶叶,并且作为贡品进诸周王室。《茶经》中还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说明,1300年前的中国西南巴山峡川曾经分布有广泛的乔木茶树。
无锡历史深度讲解?
3000年以前,两名位于中国北方周朝太子泰伯和仲雍为让位于季历,东奔至此,定居于无锡,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尽管有些历史记载说实在今天的苏州)。
二人帮助并带领当地人民种田、开发水利,不久后这里便繁荣了起来。泰伯去世之后,因其无子,周朝君主便将他的后代册封为“吴王”,史称“勾吴”。
无锡有3000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从陕西来到这里定居,建“勾吴”国,这就是无锡建城的开始。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后人周章为吴君,吴国随之建立。战国末年,无锡成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年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为一,复称无锡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
无锡以江南文明的发源地彪炳史册。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无锡充满了温情和水。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地形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632.70平方公里,下辖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市和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郊区、马山区、新区六个区。人口430万,市区约92万,目前发展为轻工、纺织、电子、化工、机械等工业的中等城市.
无锡的经济发展有深厚的基础,在唐武则天时,无锡就是重要的漕运之地,在明朝,织布、陶瓷、制砖等手工业非常发达。明弘治年间,无锡的手工织布业繁兴,成为“布商云集、布行如列”的布码头。闻名的布码头,和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银码头齐名,清后期无锡和九江、长沙、芜湖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无锡的稻米质地优良,尤其是太湖边的香米,粒粒如玉,既香又糯,被列为皇室贡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荣宗敬、荣德生先生率先在家乡开办了中国首批民族工业,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样地之一而载人史册。到三十年代,无锡已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家工厂的新兴工业城市。从此,无锡便以“小上海”称誉海内外。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无锡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绽开了“乡镇企业”这一工业新花,无锡又在中国的经济史上添上了“乡镇工业创始地区”的辉煌一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朝两千多年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朝两千多年历史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