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真的有商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真的有商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商朝作为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是如何兴起与建国的呢?
看到这个题目,称商朝?沿用的是史家称习惯名称,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现代史学家研究证明,商朝的名称是不准确的,准确的称法是殷朝。
商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儿子,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官至司徒,封于商,赐姓子。商的地盘大约在今天河南的东部,也就是在当时夏的东面。契传十四世至汤。在伐汤的前夕,汤说:“吾甚武,号曰武王。”所以史称汤武。
(殷商版图)
夏与商是两支平行发展的文化,夏的中心在河南中西部,商在河南的东部,他们政治上的关系是,夏王是天下共主,商是夏的诸侯之一。
夏朝末年,相传,夏桀非常残暴,百姓已不堪忍受。“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兴起于东方的商族则有较***展,并逐渐强盛起来。汤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其***取了两方面的策略:一是注意取得国内的拥护和支持。“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夙兴夜寐,以致职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成汤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他的行为不仅得到本族人的拥护,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国人民十分向往。因此,也就有了“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在商汤的领导下已积蓄了灭夏的实力。
二是用伊尹的计策,离间夏桀与其同盟者九夷族的关系,使力量对比渐渐转向于己有利,夏王朝实际上已渐渐处于孤立地位。据《说苑·权谋篇》记载:“汤欲伐桀,伊尹曰:请阻乏贡职以观其动。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犹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也。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明年,又不贡职,桀怒,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伐而残之,迁桀南巢氏焉。”
汤武经过十一次战争,打败天下诸侯。此时,夏王朝内部的娀氏叛乱,汤武趁此大好时机,起兵于鸣条之野与夏桀决战。决战中,汤武军队击败了夏桀,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汤武军队穷追猛打,最后战俘获夏桀,又把他放逐南巢,不久夏桀病死于此地。夏王朝宣告灭亡,汤武代为天子,史称殷商。
商的始祖是契,他是帝喾(黄帝曾孙)和简狄所生。有一天,简狄到河里洗澡,看见一颗燕子蛋,她捡起来就吃掉了。结果就怀孕了,后来生下来契。契长大以后,帮助大禹治水,特别有功劳。受到了舜的赏识,所以舜把契封到了商这个地方,并赐给他子姓。
诸候的位子传到成汤,这时正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桀的统治时期。桀***无道、政治黑暗。老百姓深受其苦,诸侯国起义不断。
有一次成汤外出见一农夫四面张网捕猎,他感叹道这和夏桀有何区别?他让农民去网三面只留一面,猎物决不能一网打尽。汤对禽兽都如此仁德,更何况人。所以诸侯纷纷归附。
任用伊尹为相,进行改革,深得诸侯拥护。经过20年的南征北战,战败夏桀,并把桀流放到亭山。建立商朝。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兴起是伴随着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使得经济发展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朝由此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时代,并开创了奴隶制度的社会。
这时期有一个人叫汤姓子名履,世称商汤、武汤、天乙、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他原来是夏朝的方伯,管理着亳这个地方。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所以深得民众的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
夏末时,夏帝王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他开始实行灭夏的***。
汤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3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和昆吾。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汤联合各方国和部落征伐夏桀。在“鸣条之战”中,汤俘获了对战争毫无准备的夏桀。
紧接着,汤在3000名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帝王之位,在亳建都,宣告商王朝的成立。商朝建国后国都频繁迁移,汤王盘庚时,迁都于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市,此后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商朝也因此又称为“殷”或“殷商”。其统治区域北至蒙古,东北至辽宁和朝鲜半岛,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西至于甘肃新疆,东至海滨东海。
汤吸取了夏桀的教训,他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经济步伐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时代。这就是“商汤革命”时期。
商族是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落,后来成汤灭夏,入主中原地区,建立殷商王朝。
关于商人的起源,《诗经 · 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相传,商朝的祖先名字叫做“契”。他的母亲简狄,是帝喾的妃子,然而契却并非喾的儿子。
传说简狄嫁给帝喾之后,一直没有子息。在一次祭祀时,简狄诚心地向媒神祈祷,希望神能赐给自己一个孩子。
简狄在祭祀仪式举行完毕后,在淋浴时飞来一只燕子,落在她的掌心,并产下一枚蛋来。
简狄呑蛋入腹,回去没多久[_a***_]自己居然怀孕了,她认为腹中的孩子是天神赐予的,又惊又喜。几个月产下一个男孩,简狄为他取名为“契”。
契出生后,一直跟着母亲。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有胆有识的人物,在尧、舜的宫廷中做了掌管教育民众的“司徒”。契还曾经帮助大禹治理洪水,表现极为出色受了禹的赞赏。
后来契被封在“商”(大约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这个地方,契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他的封地,以“商”作为宗族的名号。这便是商的来历。
夏王朝统治了400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在位。他是个出了名的暴君,生活***奢侈,残酷压迫人民。此时,商部落的首领成汤执掌国事。成汤看到夏桀十分***,决心消灭夏朝。
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他是个英明的领导人。商在他的治理之下,比从前更加繁荣强盛,然而,雄心勃勃的成汤并不满足于此,他真正的理想是灭亡夏朝,消灭暴君,取其位而代之,并开始了积极的努力。
为什么商朝又称为“殷商”?
商朝,为什么又称“殷”或“殷商”呢?这要从盘庚迁殷的事件说起。成汤灭夏之后,建立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是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到了商朗第十一个王中丁以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表面化,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政局动荡不安,对外控制也逐渐削弱。原来臣服于商的方国,纷纷脱离了它。商王朝衰弱下来。前后不过一百五十年,相继四次迁都,从亳开始最后到奄(今山东曲阜),势力范围越来越小。 商朝第十九个王阳甲死后,他弟弟盘庚继位。盎庚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奴隶制国家的***,决定把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去。这个决定遭到了一部分大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农业奴隶、大面积土地、很多房屋,迁都必然受到巨大的损失。盘庚冲破了大奴隶主贵族的种种阻拦,最后终于迁都成功。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盘庚迁殷”。从这以后到商朝灭亡的二百七十多年,商朝的都城一直设在殷。所以,历来商朝又称“殷”或“殷商”。
商朝在盘庚之前,经过了九世之乱,盘庚之前的九代商王政权都不稳定,国都迁徙了很多次,商王权威日益衰弱,诸侯们都不来朝拜了。这一情况直到盘庚把国都迁到一个叫殷的地方后,商王朝才算稳定下来,王权稳固,都城确定,诸侯纷纷又来朝见商王。都城迁到殷后,商朝从此再未迁都,所以商朝后来就被人称为殷商。
商朝人的自称是“大邑商”或“天邑商”,这在甲骨文中都有多处出现。
商,或者殷,本身都是地名。商是早起商人兴起的地方,殷即殷墟,中晚商时期商国定都的地方。无论是商,还是殷,都是西周及之后的人对商人的他称。
就如同周人,不以夏人自居,而认为自己是华夏(即非正宗夏人的意思)。在先秦时期,无论是姓氏,还是部族名称,在史料中的记载,其实很多都是因为地名而被冠以称呼。
夏人,是周人对夏人的称呼,夏人的自称不清楚;
商人,或殷人,都是因为地名成为族名;
周人,应该是自称,但在灭商后,以非正统夏人自居,以此说明自己替代商朝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他如,秦人等,也都是一样。很多都是因为聚居地或传统聚居地的名称而被记录为族名。
公元前1300上下,盘庚迁都到殷地,作为首都,从此后商的国都就没有大的变化了,从此商朝才稳定下来,开创了比较稳定的统治,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所以历史上也把商朝称为殷商、殷朝!
商朝首都是安阳殷墟还是朝歌城?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商朝又称殷商,得名也正是因为自盘庚迁殷后数百年不曾徙都,在这数百年之中,殷的确是商朝的首都。然而,盘庚仅是商朝中后期的帝王,成汤伐夏建商后几百年的首都又在哪里呢?还有《封神》中的“朝歌”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两个较复杂的问题。
原因就是商朝这帮老祖宗太不让人省心了。历史上有个说法是“商人善迁”,又有个说法是“前八后五”,指的就是商人先后迁了13次都。还有后期所谓的“离宫别馆”,要将这些一一说出,才能对各代商王在位时的商都有个基本了解。
商人始祖叫契,为黄帝之后。
契长大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赐姓子氏,传十三世生成汤。
由舜至禹,紧接着启建立夏朝,500多年间商都作为一个部族、一个诸侯国而存在。而在此期间,从契到汤,他们迁徙了八次。
这八次据王国维先生考证,分别是“契自亳迁蕃”、“昭明迁砥石”、“昭明迁商”、“相土迁商邱”、“相土迁泰山下,又复归商邱”、“商侯迁殷”、“殷侯迁商丘”、“汤始居亳”。
蕃在今山东滕县。昭明为契之子,砥石未详所在,有学者认为在今河北元氏县南槐河;而昭明又迁商,即契始封之地,应该就是商丘。相土为昭明之子,商邱即商丘,与早都“商”大约相隔不远。商侯迁殷,其时商侯为王亥,即《史记》中说的振,为契之六世孙、昭明五世孙、相土四世孙,殷应该就是后来盘庚迁殷的安阳。殷侯迁商丘,这件事发生在孔甲九年,其时上甲微(即微,为王亥之子)在位。传到成汤,居于亳,亳有三处。
三亳分别为南亳、北亳和西亳。成汤即位时,始居南亳,有说即今商丘高辛镇;北亳为成汤伐夏时会盟诸侯之地,有说即今商丘蒙县;西亳为成汤伐夏建商后的定都之地,《封神》第一回说“于是汤始即位,都于亳”,有说即今偃师。
前八,指的仅是商人八次大的迁徙,事实上如果加上三亳,在商立国之前,应该是十迁才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真的有商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真的有商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