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朝各诸侯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周朝各诸侯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周朝时期有多少个国家?
西周是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周朝有多少个诸侯国?
周王朝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
作用
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周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分封了哪些诸侯国?
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鲁、齐、燕、卫、宋、晋。
1、鲁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
2、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子牙)。
3、燕国(青铜器铭文作匽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
4、卫国(约公元前1117年-公元前209年),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首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帝丘(今河南濮阳)。
5、宋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
6、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周朝的7个诸侯国,国君都是周公的后人,除了鲁国还有谁?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周公东征平定东夷之乱后,其参与平乱的后代先后有六人被周王册封立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一、凡国
姓氏古籍记载,凡国为周公之子凡伯之后。凡国的地理位置在今河南辉县市北云门镇一带,境内有西周凡国遗址。西周时有凡伯,历代国君辅佐王室,《诗经》中还有凡伯的诗篇《板》,是凡伯讽刺周厉王的诗作。凡伯还出现在《左传·隐公七年》的记载中,由于受血统优越感的影响,凡伯对前来王室朝贡的戎人出言不逊,结果几年后遭到戎人的***报复。凡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消失于历史舞台,前后存国300余年。
二、蒋国
蒋国先祖是周公第三子姬伯龄,为成王所封,地理位置在今河南淮滨县、固始县一带。蒋国商代就有,[_a***_]蒋国是在商代蒋国基础上重建的,据说蒋人的先祖擅长种植“菰蒋”,也就是现在俗称的茭白。蒋国是周公之后,又在东夷之乱中建有功勋,因此地位等同于周公的封国,也曾辉煌一时。进入东周,地位一落千丈,在春秋霸主的兴衰更替中沦为小国,最后被楚国灭掉。今山东宁阳县有蒋集镇,恐是楚灭蒋国后蒋人东迁投靠兄弟国鲁国所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朝各诸侯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朝各诸侯国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