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烈祖诗经历史,《诗·商颂·烈祖》

gkctvgttk 2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商朝烈祖诗经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商朝烈祖诗经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诗经商颂原文及译文?
  2. 诗经六艺关于颂的故事?
  3. 傅说的故事原文?
  4. 开国皇帝叫太祖,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为何隋朝却叫隋文帝?

诗经商颂原文及译文?

1 诗经商颂有原文和译文。
2 原文:「商之浩大兮,维岳留辅。
帝命不时辅。
」(《诗经·商颂·大明》)译文:商朝的浩大啊,依靠着岳山作为左右辅佐
天帝的命令从未间断。
3 商颂是诗经中的一篇,描写商朝的大气磅礴和宏伟。
其中的「商之浩大」用漫长的语调表达出了极具历史感的情感。

【原文】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商朝烈祖诗经历史,《诗·商颂·烈祖》-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诗经六艺关于颂的故事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殷武》可能是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共40篇。

傅说的故事原文?

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年)是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担任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始祖。他出生于约公元前1335年,死于公元前1246年,活了大概80多岁。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勤奋好学,理解能力很强,性格刚毅,能够吃苦耐劳。

商朝烈祖诗经历史,《诗·商颂·烈祖》-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史籍所载,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尊奉为“圣人”的人,比孔子大约早800年。他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留下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他的治国方略改变了商朝持久的没落,他落难时所创造的“版筑”营造技术,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类建筑史上的最大进步。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详细的故事原文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开国皇帝叫太祖,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为何隋朝却叫隋文帝

前三者是庙号,后者为谥号

商朝烈祖诗经历史,《诗·商颂·烈祖》-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时地位较高的人去世以后,会根据生平的事迹功过被官方进行评价,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被加谥号。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下,关于谥号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谥法,并区分为美谥和恶谥,前者用来赞扬,后者则用作批判。

庙号是君主崩逝以后,供奉于太庙中所使用的名号,庙号产生之初是用来表彰颂扬君主的功绩,所以并不是每位君主死后都会追加庙号,只有少数功勋卓著的皇帝才会被追尊庙号。

这就是早期君主和皇帝不称呼庙号而用谥号的唯一原因吗?

谥号

春秋战国时的齐桓公以及汉朝汉武帝就是典型的谥号,而且是标准的美谥。

对于功绩卓著,品德优异的君主,后代他们追加谥号毫不吝啬溢美之意。但如果君主品性恶劣,暴虐无能,同样会被追加恶谥,以警示后人,具有代表意义的如周厉王汉灵帝

这个提问者把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弄混淆了。

庙号与谥号有相同之处,就是都是皇帝驾崩以后才有的称号,但是又有所不同:

庙号,顾名思义,就是庙的名号,谁的庙?皇帝的庙。在汉代开始有庙号,刘邦应该是第一个有庙号的皇帝,他的庙号是“太祖”,而不是后来司马迁以讹传讹的“高祖”,应该是汉太祖刘邦,而不是汉高祖(如图)。而汉朝对庙号要求比较严格,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必须是文治武功可圈可点的有为皇帝才有的,因为不是哪个皇帝都有资格后人为他立庙。西汉一共就四个: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不过到了魏晋之后,庙号越来越泛滥,到后来是皇帝人手一个了。

谥号,用一两个字对人物盖棺定论,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这个并不是皇帝专利,王公大臣也有资格,比如曾国藩谥号“文正”。而皇帝的谥号早时期都是一个字谥号,比如刘邦,谥号“高”,所以被称高皇帝,连上庙号就是太祖高皇帝,而刘秀谥号“光武”,他就是东汉武帝

题目里说的宋太祖、明太祖都是庙号,其实也不能说开国皇帝庙号就都是太祖,也有高祖,比如唐高祖李渊。而题目说的隋文帝杨坚,文帝是谥号,而杨坚的谥号也是高祖,也就是说,你也可以称呼杨坚为隋高祖。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这个问题我曾经专门写过2篇文章,主题就是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

就这个题目来说,还可以衍生一个问题,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什么刘邦叫汉高祖,李渊也是唐高祖,而赵匡胤是宋太祖,朱元璋是明太祖,为什么忽必烈又是元世祖呢?

这里面大有学问,我来一一解答。

谥号,古代有地位的人死了之后,其他人给他盖棺定论,就会用简单的字来概括他的一生的功绩或者品行,这是有专门的《谥法》,不是随便乱取的,比如说题目中的隋文帝,“文”就死他的谥号,有同样谥号的还有很多,比如说汉文帝,唐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等,“文”有什么说法呢:“经天纬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可以看得出来,“文”是美谥,是很高的评价,相应的汉武帝、汉宣帝等等都是他们的谥号。有一点提醒,谥号是死了才有,皇帝活着是不知道谥号的,别人谁提谁就是咒皇帝去死,要杀头的。

庙号,通俗地说,就是皇帝死后被供奉到太庙后,神位上要怎么写,不如说刘邦:大汉太祖刘邦,比如说汉武帝:大汉世宗刘彻,比如说李世民:[_a***_]太宗李世民。庙号里面的学问更多,通常开国皇帝称“祖”,后代皇帝称“宗”,也就是说一个朝代除了追封的皇帝外,只有一个“祖”,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比如说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这背后都有故事,有空可以去搜我的文章。庙号一开始只有有作为的皇帝才有,比如说西汉只有刘邦、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有庙号,东汉只有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才有,但是到后来大家都“厚颜***”,只要是皇帝就有庙号,另外不同于谥号的是,庙号只有皇帝有,谥号则是大臣等等都可以有。

年号,这个就简单了,就是皇帝和群臣一起商量“明年叫啥”,叫“元狩”好不好,叫“元光”可以不。年号始于汉武帝,后来逐渐发展,一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很多年号,但是到了明朝开始,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比如说朱元璋的“洪武”,朱棣的“永乐”,到清朝就更为大家熟知,“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

我们读历史,基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唐朝以前都是用谥号称呼皇帝,汉武帝,汉宣帝,晋武帝,隋文帝,你有听过汉世宗(汉武帝)吗,有听过汉中宗(汉宣帝)吗,有听过隋高祖(隋文帝)吗;

但是从唐朝往后,就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说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等等;

到了明朝,庙号和年号开始混搭,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又被称为洪武大帝,明成祖朱棣又被称为永乐大帝,到了明朝后期及清朝,通常用年号代替,比如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商朝烈祖诗经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商朝烈祖诗经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庙号 谥号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