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的历史故事在商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水的历史故事在商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淄水的来历?
淄水得名来源于它的地理位置
淄河是历史上黄河文明的重要支流之一,在山东省淄博市流经时,其地位愈发凸显,被誉为“淄水”
因此,淄博市民便将淄河称为“淄水”,也把涌泉河、潘安湖等汇入淄河的河流一同称为“淄水”
另外,在淄博市,《淄水之歌》也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它传递出了淄水之美、淄水之人、淄水之文化的精髓,成为了全市人民心中的共同记忆
淄水,发源于莱芜市常庄乡碌砫顶山东麓,流经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及青州市,在临淄区白兔丘村北约1.5公里处入广饶县,并于该县北堤村北入小清河。关于淄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书·禹贡》:“潍淄其道(导)。”
《括地志》载:“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如漆,故谓之缁水也。”
大禹治水完毕,东巡至青州附近,见有一河流,至源头附近,见河底土石俱黑,数里之中波浪像漆一样的黑,故命名此河为“缁水”——这就是淄河之名的由来。据《水经注》:“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北过临淄县东,由东过利县东,又东北入海。”淄河的走向古今基本一致,无多大变化,这与淄河地质、地貌有着极大关系
淄河是山东省境内一条重要的纵向河流,因河水呈墨绿色而得名。
淄河古称淄水,上源有石马、南博山、夏庄、池上4条河流。前3条又称西淄河,后一条又称东淄河。其中以石马河最长,为淄河正源。石马河发源于莱芜县和庄乡望鲁山西麓的大英章支沟,自西向东流,在博山谢家店大桥与南博山河、夏庄河两大支流会合。又东北流,至博山泉河头东北与东淄河汇合,又东北流进入淄川区境,经过太河水库,又东北流至益都庙子南,仁河由右岸注入。仁河发源于益都、临朐、博山交界处的三县岭西北麓龙宫村,西北流注入淄河,河长30公里,流域面积131.5平方公里。淄河又东北流,经淄博市临淄区,于广饶县辛庄东北由右岸注入小清河。淄河河长155.1公里,流域面积1500.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7/1000。
淄河因水深色黑而名淄水。
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流经博山、淄川、青州、临淄、广饶,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是山东省的重要河流之一。
淄水千古流长。距今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种植渔猎。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巨涛滚滚,汪洋一片,惊心动魄,使人望之生畏。故《元和郡县志》中,亦记有大禹疏导淄河的传说。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劈开金鸡山,引来淄河水”的人们淄河上游修起了大坝,建成了太河水库。淄河水出灌溉洞后,过土洞、钻石洞、跨渡槽,顺着总干渠、三干渠、二分干渠一路奔腾45公里,重新回到了淄河。淄河水比原来多绕了11公里,灌溉了15.7万亩良田。
淄水长流……
覆水难收典故?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
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
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的历史故事在商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的历史故事在商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