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老撕汉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老撕汉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樊於期为何反秦王呢?
樊於期为何反秦王,因为秦王灭了樊於期的全家,这不共戴天,血海深仇何止要反秦王,撕了秦王的心都有了。那么秦王为什么会杀樊於期的全家呢,原因有两个。
樊於期本是秦国的一位大将,深受秦王的器重,应该说是不会反也不敢反秦王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樊於期打了败仗,败给的是赵国大将李牧。第一次打了败仗的时候,秦王就怒气三丈了,于是继续让樊於期领兵,不过秦王要的是胜利。
秦王
可惜樊於期两次都败给了李牧,樊於期知道回去的结果会是什么,所以他逃跑到了燕国。燕国众人也不想接收这个烫手山芋,收留了他就等于与秦国为敌啊,秦王正气头上,肯定会派兵来攻打的。幸好樊於期曾经私自放走了燕国的太子丹,这才被太子丹收留了。
樊於期
樊於期知道秦王不会放过他,而燕国也不是久留之地。当他知道了赵国要派荆轲刺秦,而荆轲需要两样东西送给秦王,以此获得秦王的信任。一样是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另外一样是庶地督亢的地图,樊於期也不想燕赵为难,所以便主动自刎。
荆轲刺秦虽然没能成功,但是樊於期的壮举,关键时刻敢挺身而出的精神还是被后人敬仰的。樊於期之所以那么恨秦王,最终要反秦王,是因为他为了秦的江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秦王最终要灭了他全家,他实在是因痛生恨。
成嬌
樊於期虽然是秦国的大将,但是他内心其实憎恨秦以大欺小,以及秦王的暴虐。所以樊於期领兵打赵国的时候,就私下怂恿过秦王的弟弟成嬌,建议他带兵攻打回去,然后自立为王。为了说服秦王弟弟成嬌,樊於期渲染吕不韦和太后之间的不耻关系,他才是大秦的正统血脉。
其实这里也说明了樊於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他并未想一直听命于秦王,只是想抓着手里的一张王牌来反秦王,所以就算秦王没有杀他全家之前他就早有反意。在那个纷争的时代,谁都有翻身做王的想法,樊於期也只不过是缩影而已。
阅读本文前,先提一嘴,樊於期不是桓齮,这是两个不同的人,所有认为樊於期兵败叛逃燕国的,比如《战国史》,又或者把两人事迹身份混用的,比如《秦史稿》桓齮奔燕,都是取自野史或错误的典籍,不可信。
樊於期在正史上的记载极少,仅有《史记·刺客列传》讲荆轲时说到他,原话为“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意思是,秦国将领樊於期因为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这里的秦王就是还没统一全国的嬴政。
林剑鸣老先生著的《秦史稿》,第一段也说过,先是写桓齮奔燕,老先生还加了自注,说始皇本纪与赵世家都可查证,实际上所有秦汉典籍均无桓齮奔燕的记载,纳闷的是到了后面又写了樊於期奔燕,原话为,樊於期原为秦国将军,因得罪于秦,逃亡至燕,这段倒是与《史记》相符。
所以,以正史《史记》为准,樊於期是得罪了秦王赢政才叛逃到燕国的。有人问,不是说他打了败仗,怕被降罪才逃到燕国的吗,是,确实,秦军律里杀敌有奖,败仗有罚,但再怎么败也没必要孤身一人逃往他国,留下父母妻儿一大家子包括整个宗族被秦王屠尽吧,再者,翻看秦战史,秦国败仗可打了不少,罚的也有,但没有因败仗被杀头的降领,反而有很多因败仗带罪受重用的,比如秦穆公时期的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与晋军打仗大败,全军覆没,还靠一女子用美色去救,丢人丢到家了,后来不也没事,回国受重用,不久大败晋军。
和樊於期同一时期的将领蒙骜,被五国联军打败,蒙骜不也好好的,一直任大将军,同时期的还有李信,打楚国时也兵败,赢政也没责怪他,让他继续为将打齐国、燕国等,所以就算樊於期是兵败了,也不至于丢下整个家族不要了,只身一人逃命,从《史记·刺客列传》可以得到信息,樊於期逃跑后,赢政杀了他全家,还发布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买樊於期的脑袋。
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樊於期管不上家人,只能一人出逃,樊於期与秦王赢政肯定是死对头,因为当荆轲要用樊於期的人头当礼物接近秦王企图行刺时,樊於期毫不犹豫自刎,贡献了自己的脑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正史上无任何记载,永远只有那句“樊於期得罪于秦王”,没有明确答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老撕汉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老撕汉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