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历史文献记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文献记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书介绍夏朝历史最详细?
《一本书知晓夏朝》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一本书知晓中国历史丛书》之《一本书知晓夏朝》总共分为四章,分别讲述夏前历史、夏朝著名人物、夏朝著名历史事件以及夏朝的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最详细的记载分别存在于《尚书·夏书》《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夏纪》几种文献中,其中又以《史记·夏本纪》的资料最多,大概有4000字。但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却难以从《夏本纪》中找出有用的史料,这是为什么呢?我就来说说《夏本纪》中的内容问题吧。
夏史
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是“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中的一册。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一套面向大众的、可信的、通俗化的中国历史。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和著名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由12位学者合力奉献,一套12册。
《夏史》自“五帝时代”起,依次讲述了鲧、禹、启以下夏的建立、兴盛到衰亡的过程,接着介绍了夏代的政治体制、文明程度、礼制文化与民众生活,最后从文献与二里头遗址两个方面论证夏代历史的真实性。
本书将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进行叙述,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的礼仪之源。神话传说虽然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却残留着上古社会的若隐若现的遗迹,可以从中窥见上古人真实的信仰与思想。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研究古代社会和古代人的思想,不能离开神话传说”。
书名
夏史
别名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夏史
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夏朝疆域?
《竹书纪年》它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编年通史,同样记载了夏朝的相关历史。据《竹书纪年》记载,夏代的帝王太康,以及之后复国的仲康到夏末的桀,他们的都城都在斟鄩(zhen xun),而斟鄩的位置记载也很清楚“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显而易见就在伊洛河流域,也就是今天了洛阳一带。由此可见,伊洛河流域,的确是史书中记载的夏朝核心区域。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中国有比较完善系统的夏朝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尚书》、《国语》、《春秋》、《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夏朝历史;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写下《史记》也记录了夏朝历史。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都城往往都不是一个,夏朝的都城是不断迁移的,比如: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国君居住过的地方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
截至目前尚未发现夏朝文字,后世记载的史料也相当匮乏,且文献记载与考古文化有一定的距离,所以目前完全搞清夏朝疆域还不太可能。
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其疆域范围或势力范围大致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后汉书关于夏朝的记载?
《后汉书》中有“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的说法,不过《后汉书》的记载很可能出自《左传》。
后来大禹又在会稽(浙江绍兴会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为迟到而被大禹所处死,可见此时的大禹权力已经非常大,都可以随意处死部落首领。
同时,大禹还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规定进贡的数量,足见大禹对其周边部落[_a***_]上的控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文献记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文献记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